会史  

本会的会史

本会的起源,应回溯60年代末期的历史背景。当时我国政局动荡不安,在客观的情势促使之下,全国各地的华社相继鼓吹华人大团结运动,关丹县内只有19个单位的华人注册社团,其中包括马华关丹区会,在中华商会主动的领导下,亦经常举行华人社团代表联席会议。此种方式的会议带动了关丹华人社团联手解决彼等共同的问题及统办一些重大的庆典宴会。此乃关丹华团联合会的前身。

 

毕竟联席会议无独立的法律地位,只能举办短期性的活动及非长远之计。鉴此,70年代初期关丹华社开始酝酿着成立华团联合会。于1973110日的联席会议上有一项有关的议决案:“原则上赞成成立关丹注册社团联合会。由中华商会发涵各社团,俾各社团个别充分研究此问题。”

 

  同年418日,关丹县25个单位非政治性社团的代表,假中 商会聚首专题讨论“成立关丹华人注册社团联合会”。与会代表一致通过此议案并即席产生筹委会如下:

 

  会议授权筹委会负责进行起草章程,章程草案复于同年1226日在联席会议上被通过接纳。

 

  1975826日,本会注册获得批准。当时注册地址为关丹后街  2  号楼上。1977228日,本会秘书处迁移至大街65/672楼(即中华商会会所)。

  

1975105日,本会举行成立大会。总共有22个单位的华人社团派出代表参加,大会选出第一届(19751977)工作委员会,中华商会(朱介华)中选为首任主席。

 

首届工作委员会于1976216日假关丹市议会礼堂举行宣誓就职典礼,恭请曾永森部长主持监誓。

 

1978430日,本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修改章程将会员资格改为所有关丹县内衣华人为主之注册社团(前为华人注册社团)。

 

        19791125日,本会中华商会的献议,正式接管关丹广福庙。

 

 

               

 

   

 

 

福利组

办理县内福利事宜,如赈灾恤难,救济贫困老弱孤寡等。小组每年循例于农历新年前举行施赠贫老。

文教组

负责有关文化教育事宜。尤其维护华教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工作。 

大学贷学金委员会

协助关丹县内品学兼优而有志向学且家境确实困难者,俾便培育英才。至今共有14位就读国内外大专院校的华人子弟受惠。

 

管理广福庙委员会

维护华人宗教信仰自由,尽善管理广福庙。

 

华团安老院建委会

负责策划和筹建一座安老院一收容关丹县内无依无靠之贫老。建委会已于本年中旬正式向政府申请有关地段。

 

华人义山小组

负责进行向政府申请一幅华人公共义山,以解决目前关丹县内属其他乡会管辖的义山产生爆满的现象。该小组已进行申请的工作。

 

关丹华联青

加强华团属下团体的青年组织的团结与合作,统筹统办大规模的文娱与体育活动。